每天早上8点,鲍明飞都会准时来到位于梅桥区块的宁海县第一注塑模具有限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他多年前就退出了日常管理,但几十年养成的工厂生活习惯让他更喜欢这种“退而不休”的生活。
55年前,他和另外17个小年轻进入当时的宁海矿山机电厂,跟着老师傅用土办法敲敲打打鼓捣胶木模。当时,他们谁都不知道,模具业被誉为“工业之母”,是一切工业的基础;更不会想到,模具产业会成为宁海的城市骄傲,吸引全世界顶级制造商的目光。
1959年,宁海城关五金生产合作社开始制造简易的冲压模,迈出了模具制造的第一步。
胶木模、冲压模是那个时代的主流,鲍明飞和师兄弟们一开始做的都是胶木模,在一步步钻研探索的过程中,对模具的理解逐渐成熟。他们中的一半以上从事的是模具制造工作,成为日后宁海模具产业的领军力量。
1969年,宁海矿山机电厂生产了一套高质量钳型三用电表模具。这是宁海生产的第一副塑料模具,也奠定了宁海模具未来的发展方向——塑料模为主,冲压模、橡胶模、压铸模等为辅。
改革开放,让宁海的模具产业真正起飞。伴随着中国的电器消费热潮,宁海几乎为所有的知名品牌制造模具,并不断刷新模具制造的“中国第一”。
宁海模具人绝不会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宁海模具企业开始了一场自我革命,纷纷引进数控加工中心,摆脱对手工的依赖,向数字化制模方式转变;传统师徒制逐渐解体,向现代工厂制管理方式转变。
汽车时代的到来,为宁海模具带来了第二次腾飞。完成了产业升级的宁海模具企业,成为国内外各大汽车品牌的重要供货商,方正、第一注塑、震裕、双林等一批龙头企业在业界普遍享有盛誉。
如今,宁海拥有模具企业和车间2000多家,规上企业44家,产业总值达到105亿元。是全国仅有的两家国家外贸转型升级(模具)示范基地之一。
以高品质、长寿命而著称的宁海模具是“中国制造”幕后的无名英雄之一。同时,宁海模具业也是撬动县域经济腾飞的主要杠杆,宁海六大传统特色产业的崛起,都和模具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翻开宁海长长的企业名录,得力集团、双林股份、吉德集团……那些在各自领域最成功最优秀的企业,最早多有模具生产背景,在积聚了足够的技术优势后,再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万丈高楼平地起。宁海模具产业的成就,背后是一代代模具人辛勤的付出。是他们的坚守和突围,托举起“宁海模具”这个熠熠生光的品牌,赋予“中国制造”浓郁的宁海元素,并推升了宁海的整体工业水平。
拓荒时代
手摇机床“磨”出名声在外
小铜匠,被认为是模具人的鼻祖。在传统中国被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过程中,这些靠着一双巧手走街串巷的手艺人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进入工厂成为技术工人。上海人把这种转型为机械工的小铜匠叫做“外国铜匠”。
解放前,“五匠之乡”宁海就有一批小铜匠闯荡上海滩,凭借一手精湛的手艺被各大工厂吸收为机械技术人员,掌握了基础的模具制造技术。解放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被精简下放回宁海,与本地的小铜匠合流,成为宁海第一代模具人。“
算起来,我是宁海第三代模具人。第一代以马贞祥师傅为代表,他从上海回来后在宁海传艺授徒。我是他的第二代弟子。”鲍明飞说,宁海第一代模具人还包括胡陈的朱德甫等人。
从最早的城关五金生产合作社,到后来的农机五金厂、矿山机电厂,这些模具业的先驱者带着过去在街头摆摊的小铜匠、锁匠,开始了宁海模具的拓荒之路。产品最早用于制造铰链、箱角等生活用品,后来慢慢向机械、电气类模具过渡。
1964年,18岁的鲍明飞进入当时的矿山机电厂。这是该厂规模最大的一次招工,其中17-19岁的年轻人一共有18位。这些人大多成为日后宁海模具行业的中坚力量,矿山机电厂因此被称为宁海模具业的“黄埔军校”。
“一开始,就是做铅桶、做水勺,后来渐渐接触胶木模。用的都是土办法,图纸也没有,电动工具非常少,车床是皮带车床,砂轮机、钻床机全部是用手摇的,每一副模具都是慢慢‘磨’出来的。”鲍明飞回忆说。但是,当时的模具工人就是凭着这些简陋的工具,制作出品质很好的模具,在业内渐渐有了名声。
1969年,隶属于大庆油田的大庆建工仪表厂在广交会上接到了一位日本客户的一批钳型三用电表订单,全套模具开发委托给宁海矿山机电厂生产。如此高精度的模具对宁海企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能不能完成这个订单,谁都没底。但是,宁海模具人以自己的巧手和慧思,最终把模具成功做了出来,客户非常满意。
宁海塑料模具的首次试水成功吸引了国内各大厂家的注意,接踵而至的订单让宁海模具人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宁海模具开始供应全国各地。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浸润中国大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升,迎来了第一次消费升级——“电器热”。当时,宁海街头行走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供销员,轮番拜访各家企业,要求帮忙开发模具。
奔腾时代
每一台家电背后都有“宁海制造”
模具,作为制造业的基础和支柱,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工业制造水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器热”,让宁海模具制造技术快速提高,也让宁海工业制成品质量提升了一个层级,为如今的工业格局奠定了基础。
1980年,受宁海县二轻局委托,宁海矿山机电厂为西店塑料一厂开发了国内第一副16吋电视机机壳模具。
同一年,我县成立第一家民营企业——西店东海电器厂,主要生产模具和家电配件,这是如今的“冰洗小巨人”——吉德电器的前身。
1984年,鲍明飞从矿山机电厂辞职创办了第一注塑模具厂。此后三年,企业相继开发了54吋、64吋彩电塑壳模具和双桶洗衣机模具,均为国内首套。
1987年,宁海塑料品厂开始开发彩电高压回扫变压器(俗称高压包)模具;开发成功后完全替代日本进口,占据了国内超过50%的市场份额。这家企业,就是宁海第一家上市公司双林集团的前身。
1988年,宁海县文教用品厂成立,厂里最重要的资产是一台注塑机,这是宁海第一家百亿企业得力集团的前身。
……
陈有甫是双林公司副总经理。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还是个模具学徒。“那时,在宁海人心里,模具工是一种非常高大上的职业,谁家孩子要是去‘开模子’了,那可是非常有出息的。”
1991年,陈有甫进入双林工作,他也参与了彩电高压包模具的开发,对于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模具配件很难找,我们就用自行车轮辐拆下来做顶杆。关键技术迟迟难以突破,老厂长就去上海聘请模具师傅,后来又请来了昆明机床厂的技术总工。这个产品对双林有里程碑意义,产品开发成功了,企业就真正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那时,每逢周末,在上海至宁海的班车上就奔波着一批“星期日工程师”,他们平时在上海工厂上班,周末到宁海指导企业开发模具。宁海企业推出的每一款明星产品,上面都有他们心血的结晶。
集聚了模具行业国内最顶尖的人才,宁海模具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革命性的突破,迎来了激情澎湃的奔腾时代。“中国模具之乡”的名声,开始在业内不胫而走。
电视机中的飞跃、金星、凯歌、百花、西湖,冰箱中的琴岛-利勃海尔、沙松、航空,洗衣机中的白菊、水仙,收录机中的燕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宁海几乎为国内所有的名牌电器提供模具或配件。
宁海优秀的模具制造能力也吸引了国外客户的目光。1986年,宁海把第一副模具出口到香港,在全国普遍进口模具的时代,实现创汇。
1991年,第一注塑帮助成都无线电厂开发了第一台国产化25英寸大屏幕彩电精密模具,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以《为名牌产品保驾护航》为题对宁海的模具产业进行了专题报道。
除了遍布全县的塑料模,梅林的橡胶模、桥头胡的五金模、上蒲村的冲压模……宁海的模具品类越来越齐全。
得力的卷笔刀技术、兴业的橡胶瓶塞技术……宁海模具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带来一家企业甚至一项产业的腾飞。